文章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人为什么要读书?宋朝真宗皇帝赵恒曾作过一首《励学篇》的诗,说到读书的好处,其中有这么两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漂亮的太太。大家听了,可能会笑,读书就是为了这个?当然不是,这也许是戏说,读书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书是前人传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遗产,是别人记录的经验和总结。我们接受了这份遗产,可以以此为基础,发扬光大,建立更高深更系统更实际更有意义的知识。吸取前人的知识,可以省去我们很多的劳力,用不着一点一滴地自己去摸索。我们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甚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定会看得更远,更深,更清晰。如果我们不读书,不借助前人的经验,每件事都要从头学起,岂不太麻烦?因此,读书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心力脑力,使我们有多余的精力做别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书是我们观察事物,理解事物,认识事物的望远镜,显微镜。借助这个镜子,小的可以放大,远的可以变近,模糊的可以看得更清楚。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你所拥有的镜子也就越多。举个例子,刚开始学古文,往往会觉得很难,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初读此诗,你或许会觉得很茫然,这都说的是些什么啊?但如你读过比较民俗学,便可以知道古时候打了野兽送到女子家求婚,是件很平常的事。读的书多了,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心有灵犀一点通,读起书来,也就越来越觉得轻松。读书成了件轻松愉快的事,不让你读也难。

书是帮助我们应对环境、解决困难的重要的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三岔路口的问题。到了十字街头,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往往拿不定主意。主意从何处而来?当然要从学问经验中来。没有知识的人,往往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学识丰富的人则不然,东一个主意,西一个主意,一齐涌上心头,任你选择录用。这就如同打仗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曾经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这时就派上用场了。当你找到了办法,破解了难题,取得了成功,你能不沉浸于喜悦之中么?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但同时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小时候也听说过古人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现在时代不同了,条件也不同了,用不着那样死记硬背,用不着那么严峻苛求。只要掌握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了自觉的读书习惯,就能苦中有乐,越读越有兴趣。读书的要素,不外乎两个字,一是要精,二是要博。而要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就必须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就是要字字留意,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文章有细眼粗看两种。并非所有的书都要精读。但对于好的书,尤其的涉及到自身工作业务的书,专业的书,是要认真细阅的,决不可一目千行,一带而过。比如我们学习法律条文,比如学习政策性文件规范,那是一个字都马虎不得的。细节决定成败,读书也是如此。

口到,就是要熟读,最好能念出声来。念书的好处,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品味书中的妙意深趣,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关系。好的作品,如心爱的诗歌,精彩的文章,往往念一遍不足以明意,要反复吟咏才能领会其中的妙趣。

心到,就是每章、每句、每一字的意义如何,都要用心思考,分析研究。用心不是叫人坐在那里苦思冥想,而是要借助于一些参考书,工具书,进行文法上、语法上、内容上的分析、概括、归纳、整理,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得出结论也更准确。读书学习是要有悟性的。悟性从何而来?关键要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里的知识。

手到,就是要善于动手。把书中的疑点难点记录下来,请教工具书释疑解惑,把书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读书笔记,这是手到的第一个层次,也叫初级层次。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通过大脑的过滤筛选,分析思考,由此及彼地联想,由表及里地深化,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进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是手到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高的层次。有一位学者说过,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因为我们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得来的,或是听课得来的,还是现实中遇到的,都只是些模糊零碎的,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动手,经过大脑加工,重新组织提炼,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是我们自己思想认识的升华与成果。

古人说,开卷有益。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需要我们读的书很多,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也很多。读书既要精,也要博,见多方可识广,博大才能精深。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想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但若真正实现,却只是少数人才能办到的。胡适先生在世时,曾获得过三十六个博士学位。这样的学问家,当然只是寥若星辰。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能积米成箩,积土成山,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对社会作更大的贡献,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品位,也会迈上新的更高的层次。读书当以勤,善学当以思,学习要有广度,思考才有深度。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快乐地读书,在读书中获取更多的快乐。(淮安市人大办张顺新)

中共淮安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主办 技术支持:淮安市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 苏ICP备05001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