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文章
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找到方向进步

《找到幸福的自己》这本书以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为题材,以小见大,告诉我们很多心理上的有趣的现象。很多现象都让我有种顿悟的感觉,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如何理顺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的方法。

在现在快速紧张的生活里,时间可以称是宝贵的。但是我们对时间的管理却不是很合理。我们总是习惯的先把时间用来做些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比如看电视剧,看小说,打球等等,而一些重要的事情,总是要到时间所剩无几了才开始做,结果急得焦头烂额的。从这本书上,我学到了一句我先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得问题“当有念头放下一件事时,先看看你放下它的理由是消磨时间还是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我相信这句话在以后会帮我避免很多让我焦头烂额的处境。

自己经常总会听到类似“要是我当时没有……,我肯定会发挥的更好。”的话,或者别人经常听我说这类的话。我们要是预期自己可能会失败,就往往会做出一系列导致失败的行为。或许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有或者是“自我妨碍策略”——“故意的自作自受”的现象。现实往往是:你越不想发生的事情越是经常发生,如果我们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一次别人信,两次别人姑且还信你一次,但是第三次,别人就不信了。也许你觉得你找的借口天衣无缝,但是别人却不在相信你了,因为你没有成功过,在别人面前你只是一副很厉害,但却总是在为失败找借口的一个人。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片文章“别给自己找借口”,这确实是一句很励人的话。为自己找借口,自己就会养成了不尽心尽力的坏习惯,因为你害怕尽力后失败,久而久之,你就会心存侥幸,最后导致没办法很好的认识自己,造成自己单方面的对自己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失败者大都爱找借口,因为要面子,而成功者却拒绝找借口,他们已经很有面子,他们想要的是更好的认识自己,让自己找到方向进步。

一个人即使没做错什么事,但在别人的攻击下,他也会产生一种“我错了”的感觉。有的人总是习惯推脱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却习惯了认错,即使是背黑锅。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不好,我们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也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这两种倾向都没办法正确的认识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我错了”的感觉呢?有些时候,该反抗时就该反抗,不能因为别人的咄咄逼人就放弃自己的利益,委屈了自己。错又不是什么宝贝,别抢着认领。

书本中提到了一个例子,我觉得挺好玩的。例子是这样的:一个朋友想请假。到领导办公室,先问:“今天心情好吗?”领导说:“怎么了?”朋友答,“如果心情好,我就说一件事,如果心情不好,就改天再说”。领导突然来了兴致,请假,自然水到渠成。看完这儿例子,我就忍不住笑了。要是现实中,我真的这么做,领导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我想可能不会这么好过关吧,不过我觉得自己也没有勇气这么做。而这个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则教给我们“放低身段是一种生存智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做人还是应该谦虚点,不要对自己太过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就容易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别人眼里,自己却普通至极,甚至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当自己谦卑温和时,别人可能会更加欣赏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一旦习惯后就很难再摆脱了,有些甚至是影响自己一生的,比如职业。当一个人踏入一种领域,熟悉并习惯了这份工作,那么他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当前,转身投向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他走进了“路径依赖”的胡同。一个人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业越久,就将离他喜欢的方向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的心理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主观上认定了这件事是不值得的,那么即使它再光鲜动人,都引不起我们对它的兴趣,而自己所谓值得的事,如果没有把握住时机,也将离我们远去。我们可以知道,“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发现走错了方向,掉转就成功了,要有浪子回头的意志和勇气。

《找到幸福的自己》一书,总共告诉了我60个现象,60个定律或效应,有关于生活和人际的,也有关于职场和环境的。要是我可以很好的应用这些定律,我将会是个超级无敌厉害的人,又或者也可能变成一个怪人(似乎我们还是该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过,说实在的,这么多定律确实让我应接不暇,看完后对每个定律都想说上几句,不过都只是些小感慨,承赐出言“更好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找到方向进步”!(淮阴区政务办金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