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文章
关于表彰2010年度市级机关创新创优项目的决定

 

201129日)

 

2010年,市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又好又快、再上台阶、确保前列”的目标要求,以科学的精神、开放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推进“五大建设”,在经济建设、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优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效益。为激励先进,进一步营造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实施‘双跟进四转换’工作机制,提升非公企业党建水平”等8个创新创优特别奖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亮点纷呈并在全国推广”等27个创新创优优秀奖项目、“创新外侨服务淮安跨越发展新载体”等28个创新创优入围奖项目(名单附后)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部门和单位珍惜荣誉,戒骄戒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各地各部门要以先进为榜样,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进位意识、创新意识,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市级机关创新创优获奖项目名单

 

一、特别奖(8个)

1.实施“双跟进四转换”工作机制,提升非公企业党建水平(市委组织部)

2.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市委宣传部)

3.打造“101%服务”品牌(市软建办)

4.书写奇迹铸样板机场(市机场办)

5.打造新时期农村工业化经济跨越发展新平台(市委办公室)

6.淮安市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7.构建充满活力机制,实现10亿美元突破(市商务局)

8.小麦、水稻高效育种双双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市农科院)

二、优秀奖(27个)

(一)经济建设类(5个)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亮点纷呈并在全国推广(市委农工办)

2.淮安市九大重点行业节水减排示范工程(市水利局)

3.“行业信用协会”信贷模式(人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4.苏淮猪品种选育通过国家级验收与产业化开发(市农委)

5.创新制度建设,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市国土资源局)

(二)“五大建设”类(10个)

1.发展大流通,打造苏北商贸物流中心(市发展改革委)

2.创新工业重大项目攻坚年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3.淮安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市旅游局)

4.淮安市再担保体系建设(市政府金融办)

5.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升级“2+3模式(市粮食局)

6.新网工程(市供销社)

7.实现四个首创,打造特色品牌,为台资集聚新高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市台办)

8.CCTV5武林大会全国太极拳比赛(市体育局)

9.创建“中国爱心城市”(市民政局)

10.淮安出口加工区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淮安海关)

(三)公共服务类(9个)

1.淮安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市财政局)

2.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履行社会责任”星级企业(市总工会)

3.创建“三位一体”的生育关怀惠万民新模式(市人口计生委)

4.电子发票破解建筑业发票管理难题(市地税局)

5.市县建立六大维权中心实现法治惠民(市委政法委)

6.创新实施全功能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市国税局)

7.构建大格局清案机制,集中化解执行积案(市法院)

8.推行行政指导,实现监管与服务和谐统一(淮安工商局)

9.首创能耗预警监测机制,实现淮安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双赢(市统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四)行政管理类(2个)

1.设防城市智能布防系统(市公安局)

2.创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市政府办公室)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类(1个)

1.惩防体系建设项目化管理(市纪委、监察局)

三、入围奖(28个)

(一)经济建设类(4个)

1.创新外侨服务淮安跨越发展新载体(市外侨办)

2.大胆突破,强力推进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市扶贫办)

3.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农业开发效益最大化(市农业开发局)

4.30万亩洪泽湖河蚬增养殖示范区建设(省洪泽湖渔管办)

(二)“五大建设”类(6个)

1.创新五项制度,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市交通运输局)

2.整合国有资本打造淮安低碳生态示范区(市国资委、市新城办)

3.空间资源整合:村镇规划管理创新实践(市规划局)

4.“主攻央视,登陆《联播》”工程(淮安广播电视台)

5.2010周恩来读书节(市文广局)

6.两岸同携手,聚焦“新高地”(淮安日报社)

(三)公共服务类(7个)

1.新型人口疏散体系(市民防局)

2.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市教育局)

3.创建安全生产指导员制度,夯实基层安全生产基础(市安监局)

4.实施六大工程,打造医学领军人物(市卫生局)

5.一拖N联网审计平台建设(市审计局)

6.创新行业监管模式,打造亲民市政品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7.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示范推广(市农机局)

(四)行政管理类(8个)

1.创新城市绿地永久性保护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渣土管理新机制(市城管局)

3.行业价费单位风险管理(市物价局)

4.提案信息管理系统(市政协办公室)

5.统战系统党外知识分子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市委统战部)

6.上下联动推进全市基层检察院建设(市检察院)

7.农村食品安全工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8.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能效管理新模式(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财政局)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类(3个)

1.“养廉心促内省”廉政教育新途径(市委市级机关工委)

2.党性教育创新工程(市委党校)

3.创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模式(市烟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