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文章
云南香格里拉牧区流动党校走千家入万户

澄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岸边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牛羊悠闲。“上课了!”嘹亮悠长的喊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的天保牧场随风飘扬。

眼下,一支“牧区流动党校”正活跃在香格里拉市的各个农牧场,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实用技术知识,藏族群众亲切地把流动党校讲师称为最亲的人。

接地气 入脑入心

盛夏的小中甸镇草木繁盛,穿过鳞次栉比的山林,走进小中甸镇和平村拉扎小组的天保牧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今天要上党课,没有出车,在牧场等着老师来。”今年35岁的拉扎小组村民吹丹望着行驶过来的车辆说,只有小学文化,平常看电视听习总书记讲话,但听不太明白。

“我们村很多人是藏族,特别是老一辈,没什么文化,听不懂汉语。”吹丹党龄11年,比他的驾龄还多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摆上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外打工多年的吹丹回到家乡,当先锋作表率,花10多万元买了一辆货车。“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吹丹站在草原上,掩饰不住激动和喜悦,“流动党校把党的声音用藏语带来牧区,大家不但听得懂,还能听明白。”

在天保牧场,记者看到党员们戴着党徽,从四面八方冒雨来到牧区,有说有笑。党员尼布离牧场较远,为了听到老师的课,他一大早就出发,“我还有一些问题要请教老师呢。”尼布说,看病有新农合,孩子上学免费,“我从心里深处感谢党的好政策!”

香格里拉市11个乡镇,大多是半农半牧的牧区,13个基层党委,77个党总支,768个支部,共有党员13097名,其中,农牧民党员7753名。针对农牧民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的实际,香格里拉牧区流动党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教学要求,“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突出“流动”特点,深入基层一线,走到普通党员、各族群众中去,面对面交流、面对面讲授,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打造“家门口”的学习阵地。

“我们小组有11名党员,牧区流动党校的课接地气,入脑入心,大家非常喜欢。”当了7年小组长的格茸汪扎说,藏汉双语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强,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干部作风转变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明显了。

严纪律 提升实效

明确指导思想、健全组织机构、制订教学计划……香格里拉牧区流动党校严肃纪律、严格管理,压实教学责任,力求宣讲工作落实落细见实效,有效解决了制约牧区党员教育瓶颈问题,提升了党员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云南,都说到了‘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我们牧场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我们牧区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夏天的高原,宣讲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场场深入透彻、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宣讲,一次次鲜活生动、解惑又解渴的互动交流,让党的惠民政策滋润心田、温暖人心。

“老师们给大家送来的是‘大餐’。”尼布说的大餐,是牧区流动党校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创新举措。“大餐”有两道菜,一道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主的“特色菜”;另一道是以农牧知识、法律常识等为主的“下饭菜”。为扎实做好两道菜,香格里拉牧区流动党校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农牧民党员的授课需求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农牧民求发展、盼致富,急于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迫切愿望,注重师资队伍配备,协调联合农业、畜牧、卫生、扶贫、教育等部门,挖掘智力资源,依靠社会力量,建立了由党的理论骨干、基层干部、农牧业科技人员、致富能手和各方面的乡土人才组成的高素质牧区党员“讲师队伍”,并针对地区实际,适时采取藏汉双语宣讲,强化培训效果。

这个夏天,香格里拉市委党校讲师卓玛已用藏汉双语讲了8场。“针对各个牧场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单独授课、联合授课或集中授课等形式,学员可多可少,课堂可大可小,点对点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施教。”卓玛说,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时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上好党课,让我们面对很多事情时,心里有了责任,更有了勇气。”在吹丹、尼布等党员的心中,永远有一面飘扬的党旗。

党旗所指,心之所向,香格里拉牧区流动党校瞭望社会、把握时代,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让党旗在牧区高高飘扬。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