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聚“链”成势 产业向“新”提质
时间:2025-07-02  来源:市工信局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的“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任务要求,认真落实全市“党建赋能·兴企强链”行动要求,市工信局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党建活动,推动党的建设和产业链培育互融共促,努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是强基固链,深化产业链对接。依托产业链综合党委、产业促进会等载体,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高管访谈”等方式,完成500多家企业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在“1小时供应链配套服务圈”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供应链需求清单。充分发挥产业链综合党委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聚焦供应链需求清单,开展全方位供需对接,先后举办特钢、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快消品企业与文旅集团供需对接等同城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为推动酿造产业链智能化提升,助力我市酿造产业链和新型食品集群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酿造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宣贯及酿造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目前,已举办6场供应链对接活动,100余家企业参加,加快“五中心一基地”建设,推动德瑞加数控机床、罗伯特模具等企业与淮钢特钢、金石铸锻、金湖艾伦机械建立对接合作。

二是聚才兴创,驱动产业升级。举行全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院校专场)宣贯推介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点介绍淮安“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产业链布局、未来重点方向等,并就发挥在淮高校、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在产业人才、产业链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上半年,新认定10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淮阴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统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苏北唯一。摸排企业各类人才需求,指导帮助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组织高校、银行、链上企业开展结对共建,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作为产业链综合党委顾问,建立“红链顾问团”,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企业项目建设、项目申报提供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协助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指导今世缘、荣芯、正大清江入选省首批高级职称自主评审企业名单,淮钢特钢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项目。

三是服务直达,精准惠企纾困。组织党员干部、专家人才100余人次进链入企服务400余次,收集企业需求、问题个数665个,为企业解决问题659个。强化政策宣贯,组建党员宣讲队,赴产业链重点企业开展产业政策宣贯,组织召开先进级智能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申报工作培训,累计开展涉企政策专题宣讲5次。优化工业强市引导资金方案,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惠企政策,向上争取省制造业贷款贴息、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等资金4109.3万元。升级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淮企小秘书”,对接加入AI、中介超市等新功能板块,实时更新企业供需配套、银企对接等需求信息,实现政策获取无盲区,服务响应零时差,目前平台已覆盖全市所有规上企业,日均服务企业200余次。深化专题辅导,为提升相关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申报质量,邀请行业专家从“政策解读”“申报流程”“材料撰写”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1-5月份,17家入选今年第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洪泽三联新材料和金湖西派集团获得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中央奖补支持。创新“链主企业出场景、中小企业供数据、服务商给方案”协同机制,通过专家巡诊、专题辅导、对接服务等形式,引导企业智改数转。截至目前,103户企业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数量苏北第二,75家企业申报国家5G工厂名录。

四是聚力攻坚,推动提质增效。始终把推动发展作为产业链党建的落脚点。主要指标持续向好,1-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全省第一;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8.6%,全省第三;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全省第三。项目建设量质提升,1-5月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6%,增速全省第一,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集群培育加速推进,围绕“353”集群培育,研究细化发展行动发展、编制同城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推进新兴产业联合制定《盐常宿淮光伏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集群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