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市之基。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市委提出的“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创新需求,牢固树立“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开展机关党建“三助”行动,坚持引人育才留才同向发力,以党建引领助力产业创新与人才发展深度融合、互相促进。
一、聚力产业发展引才
聚焦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深入推进“党建赋能·兴 企强链”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7+3”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系统征集432家单位、1171个岗位及时对外发布需求信息。实施“115”引才工程(1张“7+3”产业集群人才需求清单,以1类区域性城市宣介及综合招聘活动为引领,统筹产业类专场(千企百校)、省内专场(“雁归”)、在淮高校(“留凤”)、友好合作(铁岭、南京)、定制专场(企业定制)等5类毕业生招引活动),成功举办“就在淮安 职启新程”等综合性招聘活动9场,先后在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举办“揽才入淮 共赢未来”4场城市宣介会暨招聘活动。围绕产业需求,组织重点产业企业赴多地高校举办43场“产业专场”招聘,参与企业820家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新增9家就业见习基地,总数达278家,发布见习岗位8096余个,吸引1492余名青年参加见习,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二、提升科创技能育才
助力企业破解人才紧缺难题,不断壮大科创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科创能力。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开展“技能兴淮”行动赋能产业发展,动态发布《淮安市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淮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性职业(工种)目录》,以贯彻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为抓手,推动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在以技能人员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多种形式培养、选拔、激励技能人才,全市常态化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2家,每年培养评价技能人才4000人次以上。成立“先进制造业就业党建联盟”,联合中天钢铁、庆鼎精密电子等23家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培训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1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三、优化服务保障留才
安居才能安心,安心方能乐业。努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深化“政策+金融+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创新党建服务载体,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积极探索“淮上英才卡”服务管理模式迭代升级,拓展机场贵宾通道、银行金融服务、书店优惠购书等应用场景,新增发卡180张,累计达4531张。与市妇联、团委、金融机构一起结对共建,以新春联谊、“粽”情端午等为主题,举办高层次人才“尚贤荟”党建联谊活动4场,开展服务青年人才“五个一”工程,从包含出行、美食、文旅、运动等内容丰富的一份礼包,到全市主导产业企业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从淮青驿站、联青公寓“一张床”“一套房”的安居保障,到丰富多彩的交友联谊活动,在礼遇与关怀中展现展现“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